“城隍庙”供的是什么神
城隍庙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这座庙里到底供的什么神,为什么称“城隍”的庙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沟。
古人建城,一定要在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挖成之后,尚未蓄水地称“隍”,蓄水地称“池”。“城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表示护城河里的水满满地围绕着城墙。只有护城河里蓄满了水,这座城才能成为“城池”,否则只能称为“城隍”。
“城隍”的起源很早。周代农事完毕之后要在岁末的十二月举行盛大的祭祀,十二月是腊月,故称“腊祭”。
“腊祭”要祭祀八神,八神分别是:先啬(神农氏),司啬(农业神后稷),农(农夫),邮表畷(井田交界处树立的标木,用来作标记),猫虎,坊(堤防),水庸,昆虫。
其中的第七个神“水庸”就是“城隍”。“水”指护城河,即“隍”;“庸”通“墉”,城墙。因此“水庸”即“城隍”。
在古人心目中,“城隍”是自然神,因此凡是城池必有城隍神,就要建城喤庙祭祀它。
第一个城隍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芜湖城隍庙,始建于二三九年。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文献多有祭祀城隍神的记载,宋代以后,城隍神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者名臣作为本地的城隍神,加以祭祀。
比如北宋宋神宗熙宁初,越南的李朝谋划进攻大宋,邕州(今南宁)乃抵御的第一线,宋神宗任命苏缄为邕州知州,领导邕州人民抗击越南,但寡不敌众,邕州最终落入了越南人手中,苏缄自焚而死,越南人找不到他的尸体,竟然大肆屠城。
后来,邕州的百姓就把苏缄叫作“苏城隍”,为他立祠,把他视为本地的保护神。
各地的城隍庙都有大规模的庙会,就起源于祭祀城隍神的活动,渐渐演变成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