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本出自军中祭旗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5581dbedccd9f6178c6001723d1a1e83.jpg

吃一顿很久没有吃过的好饭菜叫作“打牙祭”。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日常俗语,“打”是举行之意,“牙”和“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台湾学者伍稼青在《打雅》一书中总结道:“四川人所称打牙祭,东北人谓之吃犒劳,江南人名曰当荤。即于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特别以肉类食物,饷家人或职工也。喻血轮《绮情楼杂记》:‘按打牙祭本打衙祭之传。通考载石林叶氏云:节度使碧油红旆,受赐者藏于公宇私室,皆别为堂号节目,每朔望之次日祭之,号衙祭日,祭毕分肉以畀众。是衙祭二字,由来已久,后流传民间,遂附会成为打牙祭。’”

喻血轮认为“打牙祭”乃是“打衙祭”的讹传,此说不确,盖因为“牙”字辗转流变,讹变而为“衙”的用例比比皆是,比如民间称官府为“衙门”,即为“牙门”的讹变,而“衙”字讹变而为“牙”却没有一例。

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公牙”一条辨之甚详:“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司马,掌武修,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祃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

关于“牙旗”,东汉学者张衡在《东京赋》中吟咏道:“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解释说:“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封演所说的“建牙”,即树立牙旗;“祃牙”,即祭祀牙旗。据《宋史·礼志二十四》记载:“军前大旗日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

只用羊和猪祭祀称“少牢”。祭祀完之后,士卒分食牲肉,故称“牙祭”或“打牙祭”。这才“打牙祭”一词的真正出处,后来流传至民间,但其语源却模糊不清了。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