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秋风”为什么形容敲诈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pexels-yankrukov-8867474.jpg

明宪宗在位期间,长江下游的北岸新设置了一个县,叫靖江县,靖江县原本是江阴县治下,俗称马驮沙。

第一任知县姓郭,刚来到治所,屁股还没坐热,就有拜客送上一柄稀见的扇子,郭知县立马在扇子上题诗一首:“马驮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菜。寄与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命人原扇退回,郭知县的意思很明白,靖江县乃是新开的县,衙门里面还没有油水,千万别来这里“打秋风”!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打秋风”这一俗语在明朝以前早就流行开了,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被称为“打秋风”。那么,为什么叫“打秋风”呢?

不光今天的人有这个疑问,明朝人郎瑛也有这个疑问在《七修类稿》一书中,郎瑛如此解释道:“俗以干人云‘打秋风’,予累思不得其义,偶于友人处见米芾札有此二字,‘风’乃‘丰熟’之‘丰’,然后知二字有理,而来历亦远。”

郎瑛在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手札中看到“打秋风”其实写作“打秋丰”,意思是秋天丰收之后索取财物。但是在清朝人翟灏编的《通俗编》一书中,“打秋风”乃是“打抽丰”一词的谐音。

他在“货财”条中解释道:“《野获编》载都城俗事对偶,以‘打秋风’对‘撞太岁’,盖俗以自远干求曰‘打秋风’,以依托官府赚人财物日‘撞太岁’也。《暖姝由笔》载靖江郭令辞谒客诗,有‘秋风切莫过江来’之句。《七修类稿》米札中有‘抽丰’二字,即世云秋风之义,盖彼处丰稔,往抽分之耳。”

按照翟灏的解释,“打秋风”其实应该写作“打抽丰”,丰是丰收,丰收了之后自然油水就多,采用种种借口、假借种种名义索取财物的人前去抽取一部分,这叫“打抽丰”。

“打秋风”是古代官场的恶习,清朝酌元亭主人所著《照世杯》中有非常生动地描述:“抽丰一途,最好纳污藏垢,假秀才,假名士,假乡绅,假公子,假书帖,光棍作为,无所不至。今日流在这里,明日流在那里,扰害地方,侵渔官府,见面时称功颂德,背地里捏禁拿讹。游道至今大坏,半坏于此辈流民,倒把真正豪杰、韵士、山人、词客的车辙,一例都行不通了。歉的带坏好的,怪不得当事们见了游客一张拜帖,攒着眉,跌着脚,如生人遇着勾死鬼一般害怕。若是礼单上有一把诗扉,就像见了大黄巴豆,遇着头疼,吃着泻肚的。就是衙役们晓得这一班是惹厌不讨好的怪物,连传帖相见也要勒压纸包。”真是奇特的怪象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