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一词是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eff5f36f06d836054c76da24df7cc0ac.jpg

“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儿,尽人皆知,可是为什么称“公主”,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周代的时候,周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周的国姓为“姬”,故称“王姬”,“公主”这个称谓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天子下嫁自己的女儿,贵为至尊,不能亲自主婚,只能由同姓的诸侯主婚,诸侯国的国君的爵位是“公”,“公”来主婚,故称“公主”。

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主”,《史记·吴起列传》:“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说公叔当上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为妻。

从汉代开始,“公主”只能用于皇帝的女儿,诸侯的女儿称作“翁主”,颜师古注解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

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到了东汉和晋代,“公主”也称“县主”或“郡主”,因为公主都有封地,公主封号之前都是县名或郡名,比如汉武帝的姑母刘嫖称馆陶公主,馆陶在河北,现在还叫馆陶县。晋武帝的女儿称平阳公主,平阳为郡名。

隋唐时期,太子的女儿称郡主,诸王的女儿称县主,都不能称公主。有关清代的电视剧里充斥的“格格”的称呼,其实是一种不十分严谨的称谓。

“格格”起源于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国君和诸王的女儿都称“格格”,有时未嫁的普通女子也可称“格格”,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