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不过生日,那么“生日”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唐代之前,古代中国人是从来不过生日的,仅止于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聚集亲朋好友庆祝一番。
《礼记·内则》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生了男孩子,要在大门左侧挂上一把号:生了女孩子,要在大门右侧挂上一条佩巾。刘邦和卢绾同日出生,出生的这一天,邻里们都携带着羊和酒来庆贺,这仅仅是庆贺孩子的出生,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年年过生日。
古人非但不过生日,在自己诞辰的这一天还要斋戒,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
南朝梁元帝生于八月六日,每到这一天,他都要斋戒,然后举办佛教集会,宣讲佛法。他的父母都信佛教,因此萧绎就用宣讲佛法来过自己的生日,同时也是孝顺父母、感念他们生养之恩的意思。丧父的男子更是不能在自己的诞辰日宴饮作乐。
隋文帝杨坚也曾下诏,要求全国人民在六月十三日自己生日这一天举国吃素,以此仅式来追思自己的双亲。
唐代史学家所著《贞观政要·礼乐》篇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有一年在自己的诞辰日,对侍臣说:“今天是朕的生日,世俗之人在自己出生的这一天都很快乐,以能降生在这个花花世界上为幸事。可是我每当到了这个日子,心里却都非常感伤,为什么呢?你看我如今早已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起来多么惬意!可是仍然有一件事让我很不爽,那就是我永远无法在父母膝下承欢了我的心情就和孔子的好学生子路一样,子路当年为了让父母吃上大米饭,不惜来回奔波一百里地为父母送去大米,后来父母去世之后,每每吃饭的时候就想起了双亲以至于泪流满面,无法下咽《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他们劳苦了一辈子,再也无法享受宴饮之乐了!就是我的毕生恨事啊!”
唐太宗说完这番话,梯泗横流,群臣也都跟着流眼泪,纷纷上前去安慰他。唐太宗即使贵为人主也未曾过过生日。
帝王过生日大摆宴席始于唐玄宗,据北宋王溥所著《唐会要》记载,开元十七年(七二九年)八月五日,唐玄宗庆祝自己的四十五岁生日,在花楼下大摆酒席,把自己亲自培养的梨园弟子们叫来,奏乐演戏。
宴会结束,文武百官上表,无拍皇帝的马屁,请求把这一天定为“千秋节”,布告天下,这一天必须设宴乐,并且放假三天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皇帝和百官们都开始声势浩大地过起了生日。
民间过生日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末期的江南一带。江南一带的风俗是,孩子出生后,一岁生日这一天要沐浴干净,换上新衣服,男孩儿面前摆上弓箭纸笔,女孩儿面前摆上刀尺针线,让他们随意拾取,以查看未来的志向,称之为“试儿”,这一习俗今天仍然延续。亲友们都来参加这个好玩的仪式,相聚而成宴会。
这就是民间过生日的起始。颜之推在著名的《面氏家训》中感叹世风日下,人们只知道在自己的生日大吃大喝,酣畅声乐,却不知道有所伤,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了。今天过生日当然跟古风更加背道而驰了。
![](https://wkfile.kuaibaike.com/m/images/fh.png)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