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难处:抽位置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4-09

来源:本站原创

3a2cdc9841ed7a175c71e1c4b4840bf7.jpg

许多古装剧里男主角参加科举,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似乎在贡院里走个过场,就能迎来人生中的金榜题名时一样。殊不知,真实的科举之路远比电视里表现得艰辛得多。

到了考试的地方,还不能立即进场考试,还得面临下一项挑战。

根据清代的考试制度,乡试会举办三场,自八月初九那天开始,每一场考三天两夜,总共九天六夜。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往往比较多(通常一个地区有一两万人),所以在考试之前的点名是一项大工程,考生们往往要在贡院门外等上一个晚上,才能入闱。

嘉庆年间,江南贡院的考生们在外面等了足足一宿,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全部入闱。因为贡院外面人山人海,所以经常有考生在此过程中受伤,或发生踩踏事件等。点完了名,来到贡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号舍”,终于可以进行考试了。不过,在古代可没有空调,所以考生们在考试的过程中,还得面临天气的考验。

参与乡试的学生,要在高六尺、宽三尺、长四尺的号舍中度过三天两夜。每年考生们参加乡试的日子,正是南京“秋老虎”最凶的几天,这几天蚊子、飞虫肆虐贡院,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难以承受的湿热。最让考生无语的,往往是放置在每个号巷尽头的粪桶。这些装满污物的粪桶经热气蒸腾,弥漫出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

显然,运气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考生在抽签过程中抽到了“粪号”,那他就要倒大霉了。所谓“粪号”,就是粪桶旁边的号舍。据说,早年有一位饱读诗书的考生抽到了“粪号”,被安排在巷尾的号舍里,经过足足九天的洗礼后,这位考生非但没能金榜题名,反而生了一场大病,险些送了命。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