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难处:家世清白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4-09

来源:本站原创

65609a5a7a136ee8ed7770d6300d2ef5.jpg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所以说,中国的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许多古装剧里男主角参加科举,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似乎在贡院里走个过场,就能迎来人生中的金榜题名时一样。殊不知,真实的科举之路远比电视里表现得艰辛得多。

想要参加科举,除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外,还要经历多次考试。例如:在清朝,读书人需先通童试,成为秀才,才有到省级考试机构参加乡试的资格。同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在参加考试之间,每个考生的身份都会经过官府检查。

首先,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家世清白,且参加考试的年份不能在服丧期,也不能冒充户籍等等。单单检查还不够,官府还要求考生请担保人。倘若,考生的考试资格出现问题,不但考生本人要因此获罪,连担保人都要受到惩戒。在清朝,即便是参加童试也要遵守上述规则。

例如:乐户(妓女、戏子)、皂隶、士兵家的子弟,都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因为在那个年代,考取功名的进士,就能获得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倘若祖上是“下等人”,则会辱没朝廷声名,所以娼妓、士兵、奴隶的子弟一律不准应试。

除此之外,考生还必须在原籍参加童试、乡试,不得在其他地方冒籍参加考试。毕竟,每个地区的录取名额有限,一旦有人顶替,那么本地的考生就会缺少一个名额。而且,在以仁孝至上的古代,正值服丧期的考生不得参与科举,需在家中为亲属服丧过后才能参加考试。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