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pexels-thainhan-2730217.jpg

人们习惯上把所有的男性出家人通称为“尚”,不过汉传佛教语境中的“和尚”专指受戒者的师表,因此弟子对师父的尊称、德高望重的出家人或者寺院住持方丈才可以称为“和尚”。

“和尚”这一称呼源自古代西域对梵语“坞波地耶”的误译。“坞波”意为近,“地耶”意为读,“坞波地耶”的原意为弟子所亲近习读的尊师,又称“亲教师”。

佛教是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于阗人把“坞波地耶”误译为“和上”,传入中土之后,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改译为“力生”,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但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用汉语翻译外来词汇时,能够贴近汉语原有的使用习惯的词汇才能广泛流行,比如“坞波地耶”一词,不能想象人们见了出家人即口称“坞波地耶”,这种称呼太不方便了,远远比不上“和尚”的称呼朗朗上口。

再加上“和尚”一词本身还具备一定的含义,比如可以理解为“和睦尚贤”,因此“和尚”才成为汉语的流行语。明代学者李卓吾解释道:“千里相聚曰和,父母还拜曰尚。”这是典型的仅就字面的解释,跟原义已经无关了。

“和尚”还有一个称呼“阿阇梨”,《大智度论》:“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上,一阿周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

“阿阇梨”是梵文的直译,意为教授弟子,使其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又堪为弟子的楷模,又称“导师”。“阿阇梨”和“和尚”的称呼可以通用。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