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一词是怎么来的
人们往往以为“合同”是现代名词,其实不然,这个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称谓早就有了。
最早的时候,合同称作“书契”,《周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是文字,契是将文字刻在木板上。这种木板一分为二,分为左契和右契,以此作为凭证。书契也就是契约。
周代的合同还有种种称谓:“质剂”,长的书契称“质”,购买牛马时所用,短的书契称“剂”,购买兵器以及珍异之物时所用;“傅别”,“傅”指用文字来形成约束力,“别”是分别为两半,每人各持一半;“分支”,将书契分为二支。
贾公彦解释说:“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判”就将分为两半的书契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够看清楚契约的本来面目,现代词汇中的判案、审判、判断、批判等都是由此而来。
“合同”即合为同一件书契,这是“合同”一词的本义。
今天签订的各种合同不过是一张A4纸而已,古代却是实物。清人所著翟灏《通俗编》载:“今人产业买卖,多于契背上作一手大字,而于字中央破之,谓之合同文契。商贾交易,则直言合同而不言契。其制度称谓,由来俱甚古矣。”即是这种食物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汉语中,“合同”一词仍然用于指代各种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合同、劳动合同等,广泛应用于市场经济中,规范财产流转关系的基本依据。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