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为什么形容内乱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pexels-mingche-lee-2072368-23369634.jpg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至今还在使用,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使用的频率不是太高,但是报刊上的书面语中还是会屡屡出现,用来形容祸乱产生于内部,灾祸、变乱由之内部原因所致。那么,到底什么是“萧墙”?为什么“祸起萧墙”就是祸乱产生于内部呢?

“萧墙”一词最早出自孔子之口。《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春秋时期,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为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当家臣。有一次,季氏想要攻打弱小的邻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就来找到孔子,想听一听他的看法。

孔子听了这件事以后,就严厉地批评他们说:“鲁国的国君曾经任命颛臾的国君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现在,季氏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回答说:“这件事是季氏想要做的,我们两人只是臣子,也没有办法呀。”孔子说:“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盒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这个小国,城墙坚固,而且离鲁国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依我看,季氏最大的隐患不再颛臾那里,却在萧墙的里面,在季氏兄弟之间呀。”不久,季氏兄弟之间果然发生了内乱。

“萧墙”是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后人就用“祸起萧墙”来比喻内乱。清末蔡东藩在《民国演义》中用到:“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萧墙”,郑玄注解道:“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原来,“萧”通“肃”,“萧墙”就是国君的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面对大门,像一扇屏风,因此又称“塞门”和“屏”,作用当然是为了遮挡外人的视线。

臣子要进入室拜见国君,必先经过此门,到了这扇门,一想起将要见到最高领导人,立马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肃墙)。所以孔子所说的“萧墙之内”就是指宫内,宫内当然也就是内部了,后人于是用“祸起萧墙”比喻内部的祸患。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