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即指报恩又指报仇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0

来源:本站原创

pexels-vlada-karpovich-6202987.jpg

“报复”一词,今天只用于报仇,所谓“冤冤相报”是也。但是在古代,这个词却既可指报恩,又可指报仇。这就是汉语中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反义同词,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个义项。

据《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五十岁之前极其贫困,妻子也弃他而去。被汉武帝拜为会稽太守后,朱买臣穿上过去穿的衣服,怀里揣上太守的印绶,来到以前常常寄食的会稽守邸者的府中。众人对他视如不见,照旧痛饮喧哗。不料守邸偶然见他的印绶,大惊,赶紧告知辅助太守的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

朱买臣衣锦还乡,到了会稽之后,看到前妻和她丈夫在清道迎接的人群之中,遂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府养了起来。一个月之后,前妻羞愧得上吊自杀。朱买臣“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这里的“报复”即指报恩。

据《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载,刘备拜“善奇谋”的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法正发迹之后的行为跟朱买臣一样,“一餐之德”,此为报恩,“睡眦之怨”,此为报仇,“报复”兼具报恩和报仇两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报复”渐渐失去了报恩这一层含义,而专指报仇了。古人在“报复”一词中同时蕴含的善意和恶意,前者被刻意忽略,后者被刻意凸显。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