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谏”的“兵”本指兵器
一九三六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史书中都称之为“兵谏”,张、杨二人带领军队捉拿蒋介石,这里的“兵”即指军队。不过,自有“兵谏”一词以来,“兵”均指具体的兵器。
据《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这一段讲的是因为某件事鬻拳对楚文王实行“兵谏”的后果。“刖”是断足之刑,“阍”是守门人,“大阍”即负责守卫城门之官。鬻拳虽然对楚文王“兵谏”成功,但却认为自己拿着兵器威胁国君属于大罪,于是自断双足,这就是君子评价的“谏以自纳于刑”。
而楚人则感念鬻拳的行为,就让他的家族世世代代担任“大阍”之职。这一年楚文王和巴人征战,大败而归,鬻拳拒绝打开城门放国君进城,楚文王只好继续前去征伐黄国,最终死在外面。鬻拳亲自安葬了楚文王之后,亦自杀身亡,这就是君子评价的“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东晋学者范宁在《春秋谷梁传集解序》中总结道:“《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此即“兵谏”一词的出处,毫无疑问,“兵”指鬻拳手持的兵器。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杨渥继位后,任用亲信,排斥旧臣,左右亲兵指挥使张颢和徐温“帅牙兵二百,露刃直入庭中,渥曰:‘尔果欲杀我邪?’对曰:‘非敢然也,欲诛王左右乱政者耳!’因数渥亲信十余人之罪,曳下,以铁檛击杀之,谓之‘兵谏’。”
“牙兵”即亲兵,“铁檛”即铁杖,此处“兵谏”之“兵”即铁檛。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说:“张颢、徐温以兵谏自文,鬻拳之罪人也。”意思是张颢和徐温之所以自称“兵谏”,乃是仿照鬻拳“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的自责,不过鬻拳因自责而自断双足,此二人却最终杀了杨渥。
这就是“兵谏”一词的语源和演变,“兵”从来都是指具体的兵器。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大概枪炮太易于走火伤人,不符合“谏”的本义,因此“兵谏”之“兵”才一变而为军队之意。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