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原本指劝酒的用具
作为玩具,最常见的“不倒翁”的样子是一位翘着胡须、笑哈哈的老翁,翻来覆去左右摇晃而不倒,逗孩子们开心。如今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不倒翁”,但既为“不倒翁”,那么“翁”一定老翁,只要不是老翁形象的“不倒翁”,都失去了“翁”的原意。
清代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从考》卷三十三有“不倒翁”一条,详细考证了“不倒翁”的由来:“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考之《摭言》,则唐人已有此物,名酒胡子,乃劝酒具也。卢汪连举不第,赋《酒胡子》长篇以寓意,序曰:‘巡觞之胡,听人旋转,所向者举怀,颇有意趣。然倾倒不定,缓急由人。不在酒胡也,乃为之作歌。’按此则其形制与今所谓不倒翁者正相似,特其名不同耳。”
“酒胡子”的称谓出自五代学者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一书,书中载有卢汪《赋酒胡子长歌》一诗。在这首诗的序中,卢汪称“酒胡子”这种劝酒具的模样乃是“巡觞之胡人”,即根据胡人的相貌所制,拿胡人的相貌来取乐。
北宋窦革在《酒谱》一书中记载:“今之世酒令其类尤多,有捕醉仙者,为禺人,转之以指席者。”“禺人”即“偶人”,“捕醉仙”乃是木偶。两宋间学者张邦基所著《墨庄漫录》卷八载:“饮席刻木为人,而锐其下,置之盘中,左右欹侧,僛僛然如舞状,久之力尽乃倒,视其传筹所至,酬之以杯,谓之‘劝酒胡’…或有不作传筹,但倒而指者当饮。”
“僛僛”是形容醉舞歪斜之貌。“劝酒胡”的称谓显然是传承“酒胡子”而来。
明代才子徐文长有一首题为《不倒翁》的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碎,通身何处有心肝。”由此可知,明代时人们将“不倒翁”做成戴乌纱的官员模样,已异于“酒胡子”的胡人相貌了,“不倒翁”也因此开始形容那些八面玲、善于保持权位的官场之人,俗称“扳不倒”。“不倒翁”遂从玩具的称谓变成了一个极具意义的贬义词。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