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治的缔造者姚崇:限制佛教寺院发展与消灭蝗虫振济灾民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2-09

来源:本站原创

62095a49e249c19d63580bfd3c7800f6.jpg

自唐朝初年,一直到武则天统治天下的时候,佛教的信仰几乎风靡全国,全国的寺院和僧侣人数与日俱增,一度到达了十几万人。

然而僧侣可以逃避赋税,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没有任何经济支出方面的贡献,反而会耗掉国家相当一部分的财政资源。

姚崇在肃清官场惩治权贵之后,又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佛教和寺院经济,大力削减僧侣尼姑的规模人数,遏制寺院经济的扩张,命令部分僧侣道士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寺院道观的修建。

这一举动无疑推动了唐朝社会的农业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国库逐渐殷实,据《旧唐书》记载,姚崇在担任宰相期间,一共有三万多名僧侣尼姑和道士还俗。

蝗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的灾荒,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社会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古代科学尚不发达,老百姓基本上都处于迷信的状态,所以,农民在面对蝗灾的时候,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消灭方法,而是采用祭拜的迷信手段来消除蝗灾,这样不仅助长了蝗虫的威风,而且造成了大面积的农业损失。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当时在山东黄河流域的各个州县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农民百姓丝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庄稼毁于一旦。

更加荒谬的是,连地方父母官也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所以带领百姓焚香磕头,祭拜山神,祈求消弭灾祸。

姚崇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非常失望,他并不相信蝗灾是上天的警示,而是自然现象,于是上书唐玄宗,要求全力捕杀蝗虫,虽然遭到了一众官员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他下令山东地方官员在夜间起火堆,烧死蝗虫就地掩埋,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山东地区一共捕获了“蝗虫凡百余万石”,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姚崇又用相同的办法扑灭了山东的蝗灾,以致当时“食无几尽,天下赖矣”。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