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火器技术:被城墙困住的“大杀器”
鄱阳湖之战中火器技术可谓占尽天时,百年后又怎沦落到被“卡脖子”的地步呢?
用最质朴的思维,便可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朱元璋为了争天下,不得不用新型的武器弥补兵力的劣势。
统领者对夺权的渴望,足以推动一项武器技术短期的、大规模的运用。
自1402年靖难战争结束后,内陆地区几乎无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当君主的思维由夺权转变为将君位传世,具有较高门槛的装备科技发展便显得过于费力,无法得到重视,而“对内退民智,对外筑长城”就成了最为易学、易用的经验方法。
为了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明朝政府的选择更多地倾向了修筑长城,而非发展火器装备。
火器的研制由政府拨款,官办工厂制造,而制作流程被视为“不传秘术”,普通民众要想参与到火器的研究中,首先要考取功名,先学一堆研究火器用不上的知识,当上官才有机会研究火器。
因此火器发展得快慢,只取决于代表少数人的“统治阶级”的智慧是否灵光,尴尬的是,封建君主专治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智慧大部分都用于权术。
在这种制度之下,任何发明创造都只能停留在雏形阶段。从明直至清的历代统治者,不到生死关头,哪个也逃不出这个舒适圈,真到生死关头,诸如洋务运动般简单的“拿来主义”改革也难以扭转乾坤。
在民智前面筑起一道墙,哪怕火器一直停留在“窜天猴”的水平,只要“长城”不被攻破,那它仍是华夏地表上的最强杀器。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