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
由于古代社会缺少飞行类器具,远程类武器也一直以弓箭类独领风骚,护城河作为城池的前沿阵地,能够有效地阻止进攻方向前推进,护城河得到人们的大力重视,从春秋到明清,护城河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中。
从春秋后期开始,战争不再注重仪式,人们开始注重实效,为了赢得战争发明了各种战法,战争变得诡谲莫测,而据城而守是应付不可预测的战局的有效手段,于是城池开始流行。
例如河南省内的城址,就从西周及其之前不足30座快速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130余座。《孙子兵法》提到:“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城池直接攻防战已经成为兵家尽量避免的战争。
当时有一小国滕,它位于齐国和楚国两大霸主之间,滕的国君滕文公很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求教于孟子。
孟子回答说:“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意思就是只有一个办法:凿深护城河,筑高城墙,死守城池。
“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不止是孟子开给小国生存的良方,即使是齐国这样的春秋五霸之一,也非常重视。
《管子·问》中齐国国相管仲曾提到城郭建筑的厚薄,护城河的浅深以及门楼的高低,宜修而未修的,朝廷必须向守备的军队进行稽查。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