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熙点名陪葬的人:清朝储君制度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2-09

来源:本站原创

2bc3c142f2315a8735ddecfd74042a66.jpg

自古以来,中国帝王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或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出于血脉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统治的安稳性来考虑的。

毕竟帝王不说三妻四妾,皇后的家庭背景都很强大,立太子多少都给皇后娘家人一个交代,宠妃的孩子再怎么疼爱,都比不上皇后的实力,自然立起来也拿捏不住这些外戚,除非真的很有实力。

所以兄弟相残、祸起萧墙的事情贯穿古今,都是为了继承权大打出手,袁绍的两个儿子如此,刘表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就连曹丕和曹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吸收了这些经验,清代君主对太子人选的考量就不一样了,他们自然也会顾虑外戚的权势,不过清代君主把权力握的都很紧,再没出现过汉朝等时期外戚弄权的现象,所以对于储君自然是择优选拔,希望清朝的统治能够安安稳稳地延续下去。

康熙总共有35个儿子,他立太子时自己本身年纪也不大,只有22岁,当时的他没有想太多,直接将胤礽设立为储君,等到诸皇子都成年之后,自然而然对太子之位产生了觊觎之情。

看到兄弟们纷纷结党,甚至想要攻击自己,胤礽怒不可遏,想到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居然想模仿李世民从而逼迫康熙让权。

康熙恼羞成怒,没李世民的本事还想当李世民?简直不可理喻!等到胤礽被废后,长子胤禔想当然地认为太子之位会是自己的,竟向康熙进言,让父亲杀了胤礽。

康熙原本就没灭掉的火又被点燃了,怒斥胤禔,就这样,太子之位一直悬着,诸位皇子明争暗斗,搅得康熙不得安宁。

从这里来看,清朝的储君制度有其进步性,却也存在着弊端,嫡长子继承制纵使出现过各种悲剧,可终归有一个理论支撑,使得很多有能力的皇室子弟即便有野心,但因大义名分过不去,也自然而然地放弃。

清朝这种储君制度是可以很好的挑选继承者,却也给了所有皇子一个争夺的机会,就会出现这种胶着的局面,空增内耗。

总之,最后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得到了继承权,但不等他开心,一个大臣匆匆忙忙跑到其府上,希望他能够庇护,雍正听完事情经过大吃一惊,怎么父皇会让他去陪葬?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