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熙点名陪葬的人:糟糕的经历
很多朋友对于爱新觉罗·玄烨的了解都是通过影视剧《康熙王朝》中获得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其父亲顺治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给康熙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如果康熙当时有能力还好,可他偏偏只有八岁。
顺治帝或许是担心儿子太小无法坐稳江山,给他留下了许多有能力的大臣,其中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这个决定确实给了康熙学习、成长的环境,却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朝廷上有这些隐患,外面还有更大的危险,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三员前明降将镇守一方,手握精兵良将,每年巨大的军费开销让清廷入不敷出,除了这些问题,华夏大地上“反清复明”的呼声层出不穷,一点不给刚刚坐稳江山的清廷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年幼的康熙忍辱负重,一边韬光养晦,一边琢磨着如何收回自己的权力。
无论是《康熙王朝》还是《鹿鼎记》,对康熙智斗鳌拜的故事从不惜字如金,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拔除掉一个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可以说康熙的童年充满了尔虞我诈、鲜血淋漓。
经过种种波谲云诡的事件,康熙也逐渐成熟起来,他开始着手收拾三藩,意欲将权力收归中央,而吴三桂等人当惯了土皇帝,自然不愿意将手中权力交出去,便打起“朱三太子”的旗号,再度背叛自己的主子。
等到康熙收拾完三藩动乱,台湾又成为扎在心头的一根刺。
郑成功等前明遗老占据台湾与清廷分庭抗礼,不收复台湾,依旧算不得彻底统一华夏,好不容易郑成功去世了,他的后代又借着“朱三太子”之类的名号继续叫嚣着“反清复明”。
康熙一点不敢歇息,又把收复台湾提上日程,没过多久,北边俄罗斯人又开始进犯,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永远在追着康熙跑,而当时康熙也就二十七八岁,一遍又一遍地应对着各种突发情况。
这些不好的经历确实让康熙加速成长,也让后世对于康熙的评价客观且钦佩,但在当时来说,康熙根本没有闲工夫思考后世人怎么看,始终在疲于应对。
终于天下安定了,康熙也老了,他需要选一个接班人,让自己一手创建的盛世继续发展下去,就这样,爱新觉罗·胤禛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正帝。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