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将”观念的演变:北宋中后期身份转变
“儒将”一词,出自唐朝薛能《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盔甲上身可带兵,卸甲可作诗。儒将,通俗来讲便是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儒客将帅,即文采武功都很出色的将领。
而宋代,是一个儒将辈出的时代,“儒将”观念颇为盛行,“儒将”观念是宋代特殊政治、军事、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对宋代政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北宋中后期崇文抑武的格局下,“儒将”和“武夫”的对立愈发明显,而“儒将”的含义也不再像宋初那样宽泛,行伍出身的将帅已不再可能被视为“儒将”,例如北宋名将狄青的遭遇,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狄青虽出身行伍,但熟读四书五经,且颇具才智,但欧阳修却在《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中直言狄青“出身行伍,号为武勇”,“青本武人,不知进退”,可见其对狄青的鄙夷,直到狄青去世,也少有人将其视为“儒将”。
此时的“儒将”特别强调出身,必须是文资身份的士大夫统军者,与那些出身行伍的“武人”截然对立,孙何在《上真宗乞参用儒将》中曾云:
“历史将帅多出儒者。臣不敢援引三代,请以炎汉之后言之……陛下若谓今之武臣,宣力已久,不可勃然改革,自可伺其秩满……以儒将代之统兵,酬其前劳,改授近地。”
从这份奏章中可以看出,孙何引援历史,来论证任用儒将的优越性,并表达了对武人擅用兵权的疑虑,主张“儒将代之统兵”,以此来消除武将作为方面军统帅的正当性。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