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将”观念的演变:北宋初期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2-09

来源:本站原创

78d708848c7ea32c7ec7fd05e238cefa.jpg

北宋初期的“儒将”含义比较宽泛,既包括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也包含有一定文化素养、恭谨温顺的武将。

宋初因政局关系,朝廷对“儒将”多有提倡,宋太祖为了实现文武之间的平衡,对文武关系进行了调整和重塑,以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潘,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在宋太祖看来,文臣恭敬顺从,易于控制,不会对政权造成巨大危害,而武将手握兵权,桀骜不驯,对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着力提倡“令武臣读书”,以此来消除武将的戾气,使其知晓君臣大义,再无篡权夺位之心。

为此宋太祖良苦用心,一方面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格仁厚、清廉恭谨的曹彬等人,另一方面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如辛仲甫、段思恭等人。

宋太宗即位后,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国内大体实现和平,于是他大开科举,进一步提高文臣地位,而受高梁河之战中武将谋划拥立赵德昭事件的影响,宋太宗对武将更加不信任,开始对武将采取进一步防范措施,崇文抑武逐渐成为其统治期间的重要特点。

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上台后立即收回边将的贸易权,既禁止边将搞边境贸易,这极大地打击了边将守边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罢节镇领支郡,将全国节度使所辖支郡统统取消,全部改为中央直属,这让“只知藩镇大帅,不知朝廷天子”的历史彻底翻篇。

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宋太宗迫切希望文臣中能出现一些军事才能卓越的“儒将”,以此来代替他所不信任的武将,此时的“儒将”内涵,已经开始向统兵的文臣偏移。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