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财政体制:后期制度的变迁
“财政”一词在古代,自产生就和国家的成败兴衰以及经济政治等息息相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辙《上皇帝书》中写道“财为国之命”,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事情的成功失败,一般都靠着财政。
而明代的财政制度和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当中尤为具有代表性。
明代的中央财政制度与地方财政制度,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使明代的国家财政具有二重性,既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特点,又具有地方财政的区域性。
但也因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明朝晚期财政收入困难,财政制度腐朽,国家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最终葬送了明王朝的生命。
明代中后期之后,太仓库和内库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中央的财政税收收入逐渐减少,而且大明宝钞的市场价值日益萎缩,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为此,张居正实行了财政改革,重点实施了“一条鞭法”,将所有的赋税徭役都摊派在白银税收上,减轻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压力,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税收的能力,不仅给明朝的国库增加到了四百万两白银,而且还大大的激活了万历朝的经济实力。
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包括援助朝鲜、平定拜叛乱等战斗,将张居正辛辛苦苦改革攒下来的白银一扫精光,导致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没有条件镇压,皇帝个人的贪欲极其旺盛,且吝啬自己的内库钱财,以及太监的推波助澜,又加剧了明朝形势的恶化,最终不可挽回。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