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复叛乱武乡侯始料未及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2-08

来源:本站原创

8616b428a44645c1d618a6ef00b1494e.jpg

从当时大的战略环境看,平定南中的叛乱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不仅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稳定,还可以为诸葛亮北伐中原稳定大后方,实现当年隆中对的计策,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

另外可以将南中的汉族大姓成功纳入到蜀汉政府的政治体系当中,使之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重要政治基础,加强对南中个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获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战略资源。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大功一件,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可以说是诸葛亮潜在的战略失策。

因为在诸葛亮的时代,南中并未出现像司马光所说的“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和平局面。

虽然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之后,适当调整了地方的管理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让南中地区长治久安。

在诸葛亮还做丞相的时候,南中地区又发生了几次大大小小的叛乱。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建宁郡、云南郡、永昌郡、兴古郡纷纷起兵造反。

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给刘禅上表封吕凯为云南郡太守,但之后云南郡被南中蛮夷所攻陷,吕凯被杀,儿子吕祥继承了太守之位。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后军还,建宁郡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

建兴11年(即公元233年),南蛮豪帅刘胃起兵造反,扰乱各个州郡的治安,最后都督马忠斩杀了刘胃,平定了叛乱。

这些南中地区的叛乱,大多都是以少数民族酋长首领带头的,但并没有南中大姓参与其中,这就是诸葛亮战略失策的其中之一。

具体表现就是对南中大姓进行扶植,而对少数民族的士兵进行剥削和压迫,在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就把少数民族的士兵当成蜀汉兵员征发和劳役的对象。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毛、李为部曲。”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