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道路交通,呈怎样的分布?(二)
“交通”一词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概念。现在的中国交通四通八达,海陆空运输便利,活在当下的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惠利。
不过,在先秦时期,古代的交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东周时期战乱频发,所以列国诸侯对于道路交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当时,中原各都城周围都遍布蛛网般交错纵横的道路,这些道路被时人称作“午道”,大抵与现代意义的“马路”差不多。当然,道路交通不单单服务于战争,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在当时,那些繁华的城市大多拥有发达的交通线。例如,周王室所在的洛阳城、齐国的首都临淄、赵国的邯郸、宋国的陶丘、魏国的大梁等,皆处于交通要冲之上,其本身既是商贸中枢,又可作为交通中转站。交通便利的城市,往往会受到各国诸侯的觊觎。
通过史料不难发现,那些地处交通要道的城市,往往是战争期间敌方的首要攻略目标。因此,东周时期越是交通畅达的城市,发生战争的几率越高。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地处偏远的城池,不但攻略的难度比较高,战略意义也不大。
例如:秦国在进攻蜀国的过程中,曾修建了架空的栈道。为了修建这些栈道,不知耗费了秦国多少人力物力。若非为了统一,此举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而秦国在进攻魏国时,因为魏国的周遭有河流保护,所以司马错在攻城时采取了“决桥取之”的战术,掐断了魏都与外界的联系。最终,魏国在长期得不到补给的情况下沦为一座孤立无援的死城。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