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朱棣的“阅兵”:彰显大明朝的真正力量
帖木儿过世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夺统治权,帖木儿汗国陷入内乱中。此时的帖木儿汗国,彻底失去了东征的资本。反观明朝,朱棣上位后,派郑和与陈诚兵分两路,分别从海洋和陆地出使番邦,宣扬国威,震慑了西域及西洋诸国。没过多久,大明朝的威势便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帖木儿的继承人沙哈鲁听说大明的国力强盛如斯,不敢轻举妄动。为了弥补两国恶劣的外交关系,沙哈鲁主动放弃仇华政策,向明朝派遣使者示好,并承认大明与帖木儿帝国的宗藩关系。
不过,由于“山高皇帝远”的原因,中亚仍有许多国家对大明面服心不服。自中国开始与中亚、西亚开展外交活动以来,历朝历代中西亚国家都认同中原王朝的“天朝”地位。不过,明统建立未久,影响力不足,中、西亚各国虽然在表面上认同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实际上却并不了解明朝的真正国力。值此之际,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出了问题,船队抵达印度洋后不得不返航。
为什么郑和的行程受阻呢?
原来当时的埃及王马穆鲁克已控制了红海流域,马穆鲁克对明朝始终采取敌视的态度,因此埃及人禁止东方船队驶入红海。
介于这种原因,明朝统治者非常有必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向世界彰显大明朝的真正力量,让中、西亚诸国心甘情愿地对大明朝贡。宣示实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军事行动,不过穷兵黩武妄动干戈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于是阅兵就成了朱棣的首选手段。
永乐十六年,明朝使臣陈诚前往中、西亚诸国,向各国表达了明朝的意向。为了摸清明朝的底细,中、西亚诸国决定组建使团出使中国,打着朝拜的旗号探清明朝的实力。永乐十八年,一支云集了二十多个国家、人数多达六百的使团浩浩荡荡地来到嘉峪关。为了保护这些外国使者的安全,朱棣从京城调遣六千精兵前往嘉峪关护送。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