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文明在世界上留下的唯一一处城市遗址:第三道防御体系
那么,统万城的第三道防御体系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的统万城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座方形台,根据其形状,现代考古学家称这种方形台为“马面”。
“马面”的作用是什么呢?
听起来很玄乎,其实“马面”就是突出在外的城台。守军站在这些突出的高台上,能够居高临下地对敌人进行射击,或用滚木、擂石、沸油杀伤敌人。由于“马面”突出在外,所以站在上面的守军视野极好,打击面较广。
2012年,考古学家在城墙处发现了四十个整齐排列的深坑。此外,在城墙遗址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铁器。据分析,这些铁器就是千年前的“铁蒺藜”,每四根铁刺组成一个完整的铁蒺藜,有一根铁刺朝向正上方。这样的防御设施能有效防止敌人冲锋。
铁蒺藜的原理比较简单,骑兵或步兵发动冲锋时,冲在前面的士兵根本无法调转方向,否则必会使攻势受阻。若军队冲到铁蒺藜处,前锋士兵不及时停步,就会撞在铁蒺藜上被扎穿。若前锋士兵停下脚步,军队的攻势就会减缓,甚至会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将前方的士兵挤向铁蒺藜。
那些排列整齐的深坑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它们也是统万城的防御结构吗?
根据参与考古工作的专家邢福来称,这些规则排列的深坑,正是《汉书》中记载的防御工事“虎落”。《汉书》中有关这种防御工事的的原文为:“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不过,仅从这段原文来看,我们根本无法分析出这种防御工事的原理。
所幸,在颜师古的注释中,我们找到了更多的线索:“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其实,“虎落”就是藩篱的代称,是一种保护城墙的篱笆结构。一般来说,这种防御工事会修建在营寨或城墙处。当然,此“虎落”非“虎落平阳”中的虎落,切莫望文生义。
那些排列有序的深坑,其实就是藩篱的地基。在这些深坑中,原本被插满了削得非常尖锐的木桩或竹棍,同样能防止敌人冲锋。这些篱笆墙,能有效阻碍敌军的攻势。想要翻越“虎落”,必须用大量时间对其进行拆除。想要从虎落上方翻过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每根木桩的顶端都被削尖。
在敌人拆除“虎落”的过程中,站在城墙上的士兵就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射击。此时的敌人,将会面临两难的抉择,要么顶着箭雨、擂石继续拆除“虎落”,要么鸣金收兵另谋他途。“虎落”、“马面”、“铁蒺藜”共同构成了统万城的第三道屏障。有了这三道防御体系,统万城固若金汤。在当时的黄河流域,统万城是最坚固的城池。
可以说,与同时期的城池相比,统万城的防御水准堪称最高。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