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竟然在这个小国面前吃了三次大亏:三次远征安南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3-04

来源:本站原创

e540e555e67cb207ef35b6432ef2d18b.jpg

安南,也就是越南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比较高,且湿度比较大,每年除冬季和旱季外长期降雨。安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在五月至十月这段期间都会迎来雨季。由于元军调遣的士兵大多来自处于温带或寒带的北方地区,所以他们选择入侵的时间往往在下半年。

可以说,蒙古人选择的时机是比较聪明的,因为在冬季或旱季期间,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合蒙古人作战。不过,安南人选择的对策也比较直接,那就是将战争拖到雨季,为瘟疫的蔓延提供温床。就这样,蒙古人不得不被陈朝人牵着鼻子走,吃够了瘟疫的苦头。

虽然说,蒙古人在此前有一定的南方作战经验,且顺利入侵了与安南有同样气候条件的岭南,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蒙古人已精通热带作战。

此外,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原、高原地形,西南地区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山地和高原之外,这里的河流数量极多,且极少出现一望无际的平原。就连元朝军队里的将领也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理环境“蒙古军亦不能施其技”。所以,蒙古人根本没有出动他们惯用的骑兵,而是选择了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步兵。

我们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了骑兵。如果打得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斗,也就是传统中原形式的列阵作战,蒙古人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此外,蒙古人已经习惯了依靠牛羊、马匹提供的机动性以战养战,解决后勤供给的策略。

鉴于蒙古人三次断粮来看,这三次入侵安南的行动蒙古人极有可能只带了极少的辎重,甚至像其他战争时期一样放弃辎重轻装上阵,所以蒙古人自然无法获得补给。

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忽必烈同样缺乏“人和”。

我们知道,忽必烈是个非常好战的统治者,“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图苜,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这种皇帝放到其他朝代无疑是与商纣、董卓一样的暴君。常年的穷兵黩武,让各地百姓愁容满面,江南一带四民废业,易子而食。

公元1289年,长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暴乱,这种暴乱直接影响了在外作战的蒙古军队,以至于原本用于支援安南的援军被调配到江南地区平乱。

忽必烈一生下达了三次远征安南的命令,然而这三次入侵均以蒙古大败告终,这完全是穷兵黩武所导致的。忽必烈过世以后,蒙元朝廷立即下诏,停止对安南地区的攻略。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