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中国“吃文化”(二)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2-13

来源:本站原创

4801bd6770822325dc650d7dae571b0a.jpg

在我国的伦理关系中,也有不少与“吃”有关的元素。例如,圈子里的人被称作“熟人”,圈子外的人被叫做“生人”。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估计“熟人”和“生人”这一组词在外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在我们看来这一组词却很容易解释。

面对“熟人”容易“开口”,“生人”自然不会被你“吃透”。若将人际关系当成一种食物,吃着吃着就能琢磨出味道,也就有了“人品”。“品”这个字由三个“口”组成,品的就是其间味道。隐藏在“吃文化”中的,还有一种平均意识,就是杀富济贫,专门“吃大户”。甚至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吃大户”这种均贫富的动机。

既然上升到文化层面,所以“吃”的元素也被赋予了美感。在西方世界,审美器官比其他器官更高级,眼睛、耳朵这种能够享受艺术的器官高其他器官一等。不过,在崇尚“吃文化”的中国,却有着独树一帜的“味觉美学”。

我们不妨来看看“美”这个字的字形,拆开来看就是“羊大”,意思就是羊大了味道才好。因此,在我国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的行为,也可称之为“吃”。脱离俗套,一般老百姓无福消受的作品,就说“啃不动”;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求知欲强,就说他日日夜夜“啃书本”。有些人的知识储备量不达标,亦可称之为“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至于墨水是怎么灌进去的,还不是用“吃”这种方式?

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化仍与“吃”息息相关,易于让人接受且接地气的文化产物,谓之“文化快餐”。古人吟诗作对,最讲究的就是“韵味”、“诗味”,怎么品尝出诗句辞藻中的滋味,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诗品》将诗句划分为一品、二品、上品、下品,说的就是不同的诗句能让人咂摸出不同的味道,带来不同的“味觉享受”。

也难怪,“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贯穿了五千年历史,“吃文化”已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