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贯穿中国五千年:中国“吃文化”(一)
吃饭这件事,看起来与高大上的哲学思想毫无关联,实则不然。
古代先哲高度肯定了吃饭的重要性,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则称“圣人为腹不为目”。由此可见,站在思想制高点上的圣人,最重视的还是填饱肚子。正因为圣人将一切思想观念都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我国的语言系统中才会出现许多“吃饭”的元素。
在我国,社会生产时常可以和吃饭这件事划等号,“靠某某混口饭吃”是老百姓的口头禅,贩夫走卒靠生计糊口,读书人靠笔杆子谋温饱,都是这个道理。想要换个行当,也可称作“跳槽”。被辞退,亦可用“丢饭碗”来指代。
想要吃饭,嘴这个器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汉语系统中,口远比其他器官显得重要。说一句:“你家有多少张吃饭的嘴?”没人误解这句话的意思,若说“你家有多少双看世界的眼?”未免就显得有些离谱了。
当然,人的眼睛不止一个,一张嘴比一双眼睛更好统计,但按这种道理来看鼻子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没人问“你家有多少呼吸空气的鼻子?”显然,人们已习惯“以口代人”,而不是以“其他器官”代人。
在汉语系统中,“口”一度成为人的代名词,例如“养家糊口”、“人口”等说法均是如此。有时,“头”也可代替人,例如“人头税”等。但总的看来,“以代人”的情况毕竟少见。如果问起“您家有几口人?”这是非常常用的问法,但若问起“你家有几头人?”那就是在骂人了。
正所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以口代人”是我国汉语系统中独树一帜的指代方式。正因如此,“吃”这件事才会上升到文化层面。在某处混得不错,往往会称“吃香”,混得差也可用“吃不开”来指代。能够享受某种东西,被称作“吃得消”,享受不了则称“吃不消”。
甚至于,就连收受贿赂,有时也与“吃文化”挂钩,有些地区将受贿称作“吃炮”,若官员清正廉洁,又会说出那句:“我不吃这套!”总而言之,在我国似乎什么都能与“吃文化”搭上关系,被卷入官司可以说成“吃官司”,得过且过的生活被称为“混吃等死”……不一而足。
![](https://wkfile.kuaibaike.com/m/images/fh.png)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