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哈奴曼:山海经
那么,单论“孙悟空”这一形象,作者究竟有没有借助哈奴曼呢?
根据文献记载,《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并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翻译了《罗摩衍那》的,是藏族的佛学家,后来又有中原地区的僧人将藏文版的《罗摩衍那》转译为汉语。
根据文学家的考证,傣族史诗《拉戛贺》的情节亦与《罗摩衍那》有共通之处,据此推测该史诗极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与此同时,佛学家还发现在许多佛经中,同样引用了《罗摩衍那》的桥段。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遍历史籍并熟读佛道儒经典的吴承恩先生,极有可能受到了《罗摩衍那》这部印度史诗的影响。
但是,若据此称孙悟空就是哈奴曼的衍生品,显然是不严谨的,这些证据根本不足以使我们下结论。毕竟,我国历史博大精深,在远古神话中不乏神猴的故事。《山海经》中有一段关于“无支祁”的神怪故事,这是一种水怪,其形象与猕猴无异,且拥有火眼金睛。
无支祁活跃于淮河流域,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为祸人间。大禹治水期间,无支祁借助洪水四处作乱,大禹派遣神兽夔龙将无支祁捉拿,并将其封印在龟山之下,用铁链牢牢拴住。这一情节,无疑更加贴近于《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的桥段。
根据我国史学界的研究,虽《山海经》成书的年代未定,但吕不韦、嬴政、屈原等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都曾读过这部作品,所以《山海经》存世的时间或许比《罗摩衍那》还要长。由此看来,孙悟空的形象亦有可能参考了《山海经》中的无支祁,或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