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哈奴曼:毫无关系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则与《罗摩衍那》截然不同,虽然吴承恩熟读宗教典籍,对佛、道典故如数家珍,但他所创作的《西游记》并不是宗教作品,而是一部借助宗教背景的神怪小说。
在吴承恩所生活的年代,儒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佛、道思想在中国同样有一席之地。自宋朝开始,我国的佛、道、儒已有了融合的迹象,这种融合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西游记》中,我们既能看到佛、道元素,又能看到儒家的思想,这足以说明该书便是三教合流现象的体现。
在离开花果山后,孙悟空来到了佛道兼修的菩提祖师门下进行修行,习得了种种立足于天地的本事。从这以后,孙悟空又与传统的佛教、道教神系发生冲突,“大闹天宫”之后又皈依佛门并修成正果,成为万众瞩目的斗战胜佛。此外,孙悟空等五人在西行之路上斩妖除魔,这种行侠仗义又暗合儒学济世救人的思想。从创作背景的层面来看,两书毫无关系。
如果孙悟空的原型真的是哈奴曼,那么作者肯定看过哈奴曼相关的神话。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确实有很多印度教的神话人物被佛教改造之后一起进入中国。比如佛教的大梵天就是印度教的梵天,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教的湿婆,帝释天就是印度教的因陀罗……偏偏诸多中土佛教经典里,都没有提到过哈奴曼或者以哈奴曼为原型的人物。西游记的作者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哈奴曼,就更遑论将其作为孙悟空的原型了。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