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什么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1-05

来源:本站原创

201802171518877914675044(1).jpg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孔子回答的对策是,要令做君主的像个君主的样子,为臣的要像个臣的样子,当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而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也就是说,要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各就其位,名副其实。

齐景公对孔子的论述非常地肯定,并且说如果不这样的话,即使国家有很多的粮食,自己都会吃不上的,非这样做不可,否则国家就会大乱的。孔子的这种关于君臣父子的表述被后世演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准则,而其实这与孔子的原意是相去甚远的,孔子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当依照礼法来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而“三纲”强调的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统领,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有序,但办法却是不同的。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