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的发展历史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2-22

来源:本站原创

8ae2ac93cade6d3429815174d77faf2a.jpg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国,匾额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匾额之用始于先秦,从春秋战国开始,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匾额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即横和竖,竖匾是古代早期最常有的形式,形状是长方形为主,也有接近方形的。古代的晚期多数为横着的方式,这样形式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制定的,因为匾额在古代大多材质是木质的,所以早期的匾额留存下来的并不太多。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民国有“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的说法。

匾额出现的具体的时间在史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中,已经出现了“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的记载,可以推测可能在秦代,甚至更为久远的春秋年代,在“阿房宫”这样宫阙或是普通百姓的楼宇之上,也许就已经出现了匾额的身影。

到了唐宋时期,匾额的发展也进入了高峰时期,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出,当时的北宋大街小巷的各类房屋建筑都能够看到匾额的身影,匾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精彩;明清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期,在当时,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而是对建筑的美观,造型,纹饰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匾额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发展的顶峰,匾额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在现代,门匾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庭美好愿景的寄托。选择寓意深厚的门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家庭未来的祝福和期望。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