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起复的政治原因
历朝历代,统治政府所建的任何规章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其政治服务,统治者始终以巩固自身统治为第一要义,当然,宋代的起复制度也是如此。
就如相关政策的调整,基于政治服务一样,宋朝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而不断调整起复之制,从宋初缺官而普遍起复,到朝政稳固逐渐转向维护孝统鼓励丁忧,再到冗官出现“罢文臣起复”等等,都是为了让赵宋政权更长久、更巩固的走下去。
宋初,据史料记载“祖宗时,文武官尚少,故因袭前代权制,不许解官”可知,宋代继承前代起复制度的首要原因是宋初官额人数不足,若官员行三年之丧,则会使官职长期空缺,从而影响朝廷机构的正常运转,因此实施起复之制,不允许官员解官持服。
另外御前及第、江浙人在北州以及川广、江浙、河东地区等,此类官员在宋初时遭丧时,不允许解官终止,被统治者强制起复。
究其原因,大概在于江浙、川广等南方地区是宋初新占领地区,此时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还尚未巩固,而且皇帝对该地区的官员也不完全信任,还存有戒备之心,再加上地处偏远,难以管控,统治者固然害怕其在守丧期壮大自身势力,形成割据从而威胁宋代政权的统治。
因此依宋代的回避制度来说,以上地区出身的官员是不能在自己户籍所在地任职,如果他们解官回乡持服,便脱离了朝廷的管控范围,那么于统治者来说则是一大隐患。
另外河东地区曾是北汉旧地,于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才得以收复,北汉旧有臣民是否真正愿意被赵宋王朝统治,对其旧主是否仍抱有希望,这都是宋太宗所要考量的。
鉴于五代的历史教训,宋太宗定对此地存有戒备,必将采取措施以防其形成割据势力,所以在此地区任职的官员必须是帝王得以信任之人,若此地区的官员解官丁忧,造成职位空缺,势必会引起北汉旧党的叛乱,威胁正统。
所以,宋初统治者对该地区的官员是以起复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管控制,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除了上述所叙的川广等南方地区的起复政策之外,宋代帝王为了大宋王朝的至高统治对藩臣也同样实施起复之制。
另外,南宋时期对于史嵩之的起复,虽然引起了政治斗争,但就理宗来说对其起复仅仅是因为“朕自当优容之,但边事亦罕有熟者,史嵩之久在边间,是以起复。”
熟悉边境事务,因为统治需要才将其起复,而后因四学与朝中诸多官员的强烈反对,为维护朝堂秩序,史嵩之起复失败。可以说史嵩之因为政治需要被施以夺情,又因为政治需要而罢相,遵守居丧之礼。
以上所列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都表明了在宋代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管究于何种原因,其起复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利于政权的统治,基于政治的需要。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