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诸葛亮,他们两人到底谁更胜一筹:夸张的赞誉
自庞士元认定了刘备后,他便开始处处为公,从未有过私心。然而,我们却能在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自私的一面。
没人能否定孔明先生为蜀汉基业死而后己的忠心,但在这份忠心之中,也藏着一份“唯我能拯救蜀汉”的私心。在初出茅庐时,孔明先生已将自己作为蜀汉的谋臣核心。在他的计划中,谋取荆州只是第一部分,西川亦在他的算计之中。
然而,孔明毕竟分身乏术,所以他有必要请一位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僚,共同完成这一战略部署。显然,庞统就是不二之选,所以孔明才会趁主公前往东吴时引荐庞统,使凤雏成为蜀汉的另一根顶梁柱。
虽然庞统加入蜀军阵营之后,孔明的计划得以实施。但是,两人的总体战略方针存在较大的分歧。庞统主张刘备将一切精力放在“入川”上,孔明则认为此时入川并非良策。为了防止这两名谋臣起分歧,主公刘备想要退守荆州。
过了一段时间,庞统于落凤坡发生意外,死在这场伏击中。直到这时,孔明这才悔之晚矣,并开始按照庞统生前的战略部署入川。在此期间,诸葛亮远赴西川并命关羽留守荆州,此举亦为荆州的失陷埋下伏笔。
可以说,蜀汉之亡,便始于庞统发生的这场意外。虽然孔明在入川后灭掉刘璋,施行新政,成功完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计划。但荆州的隐患却使蜀汉基业毁于一旦,关羽死后,蜀汉的境况急转直下。孔明孤身一人为江山付出全部心血,终究不能力挽狂澜。
试想若当初孔明早日认同这位与自己齐名的同僚,蜀汉的历史必会被改写。从这里我们也能侧面看出,庞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表现出的能力,是要高于孔明的。
当然,不论是庞士元还是诸葛孔明,这些活跃在三国时代的谋臣都是大好男儿,面对使命从不退缩,只求用生命报效明主。只不过,这些谋臣的初心不同,智谋不同,思路各异,所以他们之间才会发生这样的分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刘备兼得卧龙凤雏,却无法安定天下呢?
在乱世之中,机遇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历史来看,蜀汉并不具备天时。其实,水镜先生所言“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一种夸张的赞誉罢了。任何有能力的人才,都能增加乱世统治者统一中原的可能性,也许相比于其他谋臣,诸葛亮和庞统能给主公增加的成功率更多。
但是,仅靠一人安天下的说法毕竟太过夸张,我们也没必要纠结于司马徽的这句断言。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