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匾额“门”字最后一笔为什么不带勾
大家去故宫游玩,一定会注意到,故宫的匾额中,“门”字末笔都没有向上的勾。这是为什么呢?
大殿门匾这样写从宋代就开始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有大臣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认为阻碍其招贤之路,就是下令斩之。有这样的先例,“门”字在大殿匾额上当然还是末笔不带勾更安全。
在古代中国,门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脸面。很多人间事物,都由“门”来演绎。“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门可以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一个“门”字中融入了太多的世道沧桑,皇上想给自己留一道没有磕绊的门,也是情理之中的。
无论以上哪种说法更可信,我们都可以以从中感受到中国的门文化对民间传说的渗透。
它们传递的都是同一种思想:“门”字上的钩是皇家禁忌。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破除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全国各地新题的门匾都没再省略“门”字的最后一钩。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