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外患:为什么汉匈战争早期总是汉人落败?
为什么汉匈战争早期总是汉人落败?很多史学爱好者都觉得游牧民族天生战斗力强,农耕民族不是其对手。然而在西汉以前,汉族与胡人之间的战争丝毫不落下风,“胡服骑射”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说的就是大将蒙恬给予胡人的威慑力。秦始皇功在千秋,修建了绵延万里的防御线——长城,将外虏隔绝在关外。蒙恬驻守长城十几年,匈奴闻其名而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可以说,蒙恬的威慑力,就像虎啸山林一样,端的是威猛无匹。
在蒙恬之后,有哪位汉族将军继承了蒙恬之威呢?
打赢了“郅支城之战”的陈汤算一个。从他的口中,说出了那句令所有中华儿女都振奋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登基后,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开始对祖宗的基业进行“守成”。面对屡次进犯的匈奴,朝廷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口头警告”,平心而论这种口头警告与示弱基本可以划等号。汉朝的态度并没有让匈奴有一丝一毫的收敛,反而使其变本加厉愈发膨胀。从这以后,匈奴三番两次进犯边疆,将边界线当成了自家大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