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私生活:后宫制度
由于各种剧的渲染,古代皇帝的私生活似乎都被定性为“翻牌子”,后宫人数庞大,只得用这种随机的方式决定。
事实上,怎么可能呢?
后宫的嫔妃制度可不是虚设的,品级的高低更是决定着和皇帝共度良宵的概率。如果觉得这话有点高深,举个例子理解。历代宫廷的嫔妃制度基本参照《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不同的品级,不同的人数,一旦位置满员,皇帝再喜欢的人,也得等位置空出再补进去,所以,宫斗就厉害了。
皇帝其实也蛮辛苦的,白天贡献给大臣们,晚上还得继续贡献,只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临幸妃子罢了。古人最讨厌的就是专宠,还特意创造出一词“雨露均沾”,但是,真能做到平均么?如果,将这些妃子分别编号,按照编号挨个临幸,这有可能做到“雨露均沾”,只是,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品级不就是形同虚设了嘛。
所以说,这里的“均沾”,只能理解为:不同品级的“平均”,而不是个人。没有品级的,没准两三年才见一回皇帝,这就好理解:为啥得宠的妃子品级都那么高,比如:杨贵妃。
话说,在开元年间,唐玄宗改革了后宫制度,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是为三夫人。唐玄宗有一位极得宠的妃子,武惠妃,后来,被追赠为皇后,和唐玄宗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在竞争环境相当激烈的后宫,她一人就生四个儿子,可见其得宠程度。
这一次后宫制度的改革,有品级的妃子一共是108人,和周礼规定的差不过。单看这人数,感觉好像不多嘛。再看一个数据,开元天宝年间,宫女总数达到看四万余名。这该如何理解?是唐玄宗好色,不停的往自家后院塞人,还是其生活极度奢华?
应该是后者。
不要有种错觉,以为皇帝可以随意纳妾,古时的大臣管得可宽了,一旦发现皇帝有了某种冲动,奏折第二天就到案头了,直接会写“保重龙体”。就连后宫宫女人数多了,大臣们也会上书,中书舍人李百药就“上封书”(秘密上书),建议李世民遣散不必要的宫人。
唐玄宗本就是喜欢享受生活的,他的妃子们也差不了,百十号人需要几万人来伺候,是够奢侈的了。不过,再想想,古人的规矩那么大,似乎也能理解。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