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盛世”:长安米贵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4-07

来源:本站原创

5091dc8b112711e9ca543bae93be5b45.jpg

长安米贵,两个原因最重要:

一是人口多;

二是物流昂贵。

当时很大一部分粮食都是东南的漕米,这些米经水路和陆路辗转才来到了长安城。到达洛阳时的运费,会占到商品价值的两成(“率一斛得八斗”)。更甚者,到了长安,每斗米至少还要再花运费50钱(“率两斛计佣钱千”)。但不管怎么算,也算不出4、5钱一斗的米。

不过,若是大唐政府有补贴这倒是可以实现的。

其实,大唐政府还真的平抑过米价,建中元年(780年)的米一斗为200钱。经过一番努力后,到了元和十五年(820年)的米价为一斗50钱。李世民在位时谷价跌过,宰相陆贽就建议可借此机会多多购进。不过,运到粮食储备仓库太仓后,光物流费用每斗米就要耗70钱。

有时,自家人说自家事未免有自夸的嫌疑,那就看看外人如何说。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于贞观四年来到大唐,他回去就公开说:“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城市面貌萧条,应该是有几个因素,其一就是人口。而人口稀少,自然拉不动经济的发展,就显得没有活力。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西晋末年开始,原本世居北方的很多门阀士族,都选择了南迁,接下来就是百年的战争。到了隋朝,隋炀帝又不消停,不是打仗就是修运河。试想一下,这么折腾,人不是跑了、躲了,就是死了。几十年的时间,不可能恢复到隋朝的鼎盛状态。

武德满打满算不过九年,贞观二十多年,加一起不过三十年,战乱过后,民户增加了多少?不管财富还是人口,李世民都得先填上隋末大乱这个坑。

只是,史书中将这段时期夸得太美了,反倒让人有了挑刺的借口。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