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盛世”:涉嫌夸张
对于史书的一些“盛世”记载,有人会相信,有人会质疑。毕竟,文字是人所写,若是为了“歌功颂德”,自然会不吝词藻,加大美化,放大渲染。于是,更多的史学家会从数据中,来验证自己的判断,而日常的吃穿用度消费,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真实状态。
因此,有学者就觉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涉嫌夸张。理由很简单:米价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了米价每斗只有四五钱。乍一看上去,觉得大唐初年的生活真好,物价这么便宜。但是,若按照现在的经济学解释,物价便宜比物价贵更“伤人”。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价格贵贱带来的不同影响。粮食属于季节性作物,碰上一个丰收年,农民们都希望能卖上个好价钱,如是价格过度低于自己的预期,很多人估计就选择放弃了,忙了一年,还不如人家走街串巷挣得多。
但是,如果价格高了,就会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平衡不好,导致的结果就是“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当时,米卖得如此之“贱”,那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时的唐朝真有那么富裕吗?
到了唐高宗时为何要以洛阳为东都?这其实就和“吃”有关。长安做都城的时间久了,会带动各方面的发展,包括人口。而附近一带的产粮,已不足以应付如此庞大的人口了。当时,白居易到了长安,不是有人嘲笑他的名字吗?长安米这么贵,生活可是一点都不容易呀。
由此可见,当时的米价昂贵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