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起源是什么 为什么叫“相声”

责任编辑:zongxin

2024-11-04

来源:本站原创

201802281519831336784472(1).jpg

相声,又名像声、象声。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单口相声”,当时人们称之为“滑稽戏”。后来,经过不断融合发展,相声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讲究说学逗唱的滑稽性舞台表演形式。

关于相声的起源,有人认为源自于口技艺术。康熙年间的李声振在《口技》中记载道:“口技俗名‘象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做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燕京岁时记》补充道:“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从这两部书中所载我们可以看出:清人将口技艺术称为“象声”。

此时的“象声”是一种娱乐性的声音模仿,并没有语言、肢体表演形式。还有观点认为,相声是由唐朝的“双人相声”即“参军戏”发展而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韶州参军’,盖由此也。”这种参军戏是种对口相声。表演者穿军绿色衣服,与现在对口相声相似,一个为逗哏,名为“参军”,扮演灵活机敏的角色;另一个为捧哏,名为“苍鹘”,饰演愚笨迟钝的角色。俩人以生活为基点,语言诙谐幽默,行为滑稽搞笑, 有时也兼具讽刺戏谑。必要时,伴有歌舞吟唱。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