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份儿”一词的由来—源自古代工资制度
北京人管丢面子、失身份叫“跌份儿”,有的时候也说成“丢份儿”。显然,“份儿”这个词有身份、面子、份子的意思。那么,像“跌份儿”这样的词是从何而来呢?
在旧时代的戏曲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里,人们的收入是不按工资计算的。当时采取的工资发放制度为:总收入分成份儿,按职位人头发放。以戏班子为例,通常,班主和头牌拿大份。其他成员按照职位类别、人头等条件拿份子。有的人可以拿到几份,有的人甚至只能拿到半份。后来,在戏剧、服务行业中,便流行起一种说法:得到足份儿的“工资”便是“够份儿”;没拿到足份的“工资”便是“不够份儿”。
同种行业之间,必然存在份大份小,身份地位通过所拿份子便一目了然。所以,“份儿”也就成了身份地位,甚至是面子的象征。那些能够拿到足份“工资”的人,如果“工资”涨了,人们便称之为“拔份儿”;如果“工资”降了,那就意味着“跌份儿”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工资制度逐渐被新的劳动体制所代替。“分份”一说便退出了“工资”领域。但是人们却把它拓展到了生活中。借助它的引申义,来指代身份、面子,并一直沿用。
虽然“跌份儿”这个词汇在普通话中较为常见,但在不同的方言区,可能存在着类似的表达方式。随着语言的演变和地区的差异,这个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都是用来形容某种失面子的情境。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