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三司”:终结

责任编辑:zongxin

2025-04-23

来源:本站原创

706e7576ae79e1aba72affa72b7b5881.jpg

那么,中唐时期为什么要设立三司使呢?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中央乃至地方的财政比较混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会计人员进行盘点和整理;

二是这一时期的财证权被宰相集团把持在手中,皇帝有必要夺回财权。

因此,可以说三司使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但他却不是为了中央集权而诞生的。

至于后来的三司,其权力远比早期的三司使大。这一机构成了“无事不管”的部门,就像是都察院一样,一切军国大整都有三司的参与,三司使有权干涉六部事务。即便同为“无事不管”的都察院,他们的监察之权也遭到三司的瓜分。

从三司的崛起上,我们就能看出经济的重要性了。上至朝堂,下至地方政府,只要与经济相关的事务,三司都有权过问,相当“豪横”。

朝廷在管理经济这方面的权力太过集中,虽说,在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成效。如:三司使通过控制财政权的方式制约了宰相,直观地增加了中央的财政能力等。但三司使本来就是一个临时官职,若将其正式化,无疑会让官场变得冗余,机构过度臃肿,进而办事效率低下。

宋朝统治者最擅长的,便是坐山观虎斗,通过设立官职来分权制衡,防止任何一股势力发展壮大。所以,对于宋朝皇帝来说,三司使的制度必须进行调整,甚至是改革。元丰改制过后,将三司使“剥夺”的所有职权全部归还给相关机构,三司使主管的财政大权亦归还给户部。朝夕之间,三司使这个“无事不管”甚至凌驾于其他政府机关的的特权机构,迎来了它的终结。


最新推荐

↑上拉加载更多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