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对待“豆腐渣工程”(三)
这些“豆腐渣工程”中的废料是哪来的?又是何人经办的?为什么会有人生产这种质量不合规的废料呢?
按理说,这种威胁到别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材料商,应该与黄用一样被处罚。显然,光有“程式”是不够的,还得有一套针对工程材料的相关法令才行。令人疑惑的是,其实明末以前就已出现了质量追溯制,只不过在这起案件中我们没看到崇祯惩处施工人员和材料供应商,这其中的缘由恐怕没人能说清。
古代的质量追溯制名为“物勤工名”,就是所有手工业者必须将名字雕刻在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上,由名字作为担保。其实,这有点像现在的生产信息一样,只要有商家的名称和地址在,商品出了问题即可找上门去。明朝时期的大型商品上,不但会写着工匠的名字,还有材料商的名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只要抓住其中一人,就能顺藤摸瓜将所有嫌疑人牵出。是为“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有的时候等到房子垮塌,早已酿成大祸。人都被砸死了,追究那些工匠为时已晚。所以,古代也有在施工过程中抽查的情况。只要施工方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那么便当场将其问罪。
祝枝山的《野记》里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时,一有时间便会亲临现场进行监督,看这些城墙是否坚固。朱元璋的身边跟着几名手持工具的小兵,朱元璋随意来到某处城墙,让人砸开城墙检查内部,看工艺是否达标,有没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一旦发现有不合“程式”的情况,那么这一整段城墙上到包工头下到施工者,全都集中在一起“咔嚓”。更绝的是,杀人之后还不算完,朱元璋还要“筑筑者于垣中”,像孟姜女的丈夫一样把这些人的尸体填进城墙里。
无独有偶,不单是建筑行业,在其他行业中我们亦能看到类似的质量追溯制。永乐十三年朝廷下达了这样的规定,命令所有织匠在车上烙下编号,将来倘若发现制作的东西不合乎规定,则按照名字抓人,追究责任。几乎所有与“匠”字相关的行业,我国古代都履行者质量追溯制,就是为了防止投机取巧的工匠在制作了不合规的产品后赖账。

最新推荐
Copyright◎2018-2023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